English

命运交响曲──《中华之盾》观后谈

1998-09-2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五集电视纪录片《中华之盾》,以其来自最前线的现场纪实,震撼人心的理性思辩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,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走私与反走私这一我们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、既关系国家民族又关系每一个人命运的领域。这部片子所带来的全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是巨大的,而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和创作过程同样值得我们留意。

左铁(海关总署新闻办公室副主任):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,我只想回答说因为已经到了召唤全社会公众关注的时候了,必须要用大众传媒来反映当前走私的严重危害,通过电视的手法让我们每一个人明白,走私与反走私不仅关系着国家,而且关系到我们自己,每一个人都是走私的受害者。我想,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展示可以达到教育广大群众、教育广大干部的目的。这部《中华之盾》用最容易让观众明白的、最普通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很深奥、很复杂的经济领域的现象。同时,它调动一切电视手法向观众直观地展现走私与反走私斗争,从而给人以非同寻常的震撼。有许多镜头和场景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

这是第一部描写反走私的纪录片,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。这部作品为我们的国家、民族树立起一种社会公正、一种道义、一种责任感。

彭吉象(北京大学艺术系副主任):这部片子是近年来看到的纪录片里比较优秀的一部,它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现实,揭示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,包括经济生活、甚至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领域。就像片头江泽民总书记讲话所指出的那样,这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,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觉得这部片子非常贴近现实。

说这部片子好还因为它真正做到了将纪实性、思辩性和艺术性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块。有些地方极其富于艺术的创造力。比如《山祭》那场戏,当烈士的妻子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慢慢朝山坡上走去,那段用无线录音设备录下来的妻子和孩子的对话,还有那个长镜头,确实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,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的表现力和一种心灵的震撼力。

党中央在八月份召开了全国反走私工作会议,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全国反走私工作的一个高潮,在这个时候播出《中华之盾》,我觉得对全国的反走私工作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。所以这部纪录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李荃(大型电视纪录片《中华之盾》总导演、总撰稿):《中华之盾》和过去的公安题材还不一样,首先它的背景很复杂,走私中涉及的偷漏税款有很多技术性的内容。另外,走私危害,并不像刑事犯罪这么直观,因此我们觉得除了从它的纪实性着手之外,恐怕对这个片子更要总体把握它的理性。有的现场谈话说不到位,我们必须来揭露,将有些无法点破的、无法说透的问题,用解说词加以展现。纪录片并不等于对生活的一个原始记录。特别像这种题材比较沉重,比较复杂,牵扯的问题较多的片子。所以,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理念在这里作为导引,而这个理念在这里边可能就表现出一种思辩。所以,一个纪录片,将它的纪实性和它的理性能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话,我想我们的纪实片可能会往前走一步,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要深一点。

程宏(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副主任):这部《中华之盾》没有采用完全的叙事或者完全的纪实,而是侧重了纪录片的思辩性,这首先因为走私与反走私斗争这一题材是严峻的、重大的。它与我们国家、民族的命运,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。不能简单地记录这一题材,而是要用电视的多种手段来揭露、来展示它。再有,纪录片或者纪实性电视剧发展到今天,应该使纪实性与思辩性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,这才符合纪录片自身的规律,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。中央电视台历来关注关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,这部《中华之盾》也不例外,它播出后,引起很大反响,收视率创近几个月来这一时间段的最高点。

于丹(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):最重要的是创作的定位,这是一个纪实性和思辩性相结合的片子,纪实性就是以情动人,思辩性就是以理服人。在《中华之盾》里面我们看见有大量翔实的素材被有机地剪辑到一起,在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下面,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理念的东西。如果打一个比喻,将我们的镜头对着的生活比作大海的话,那么那种比较感性的追踪流程、讲述故事的纪录片,记录的是大海上面的波涛、浪花,我们则是在探索大海底下的礁石,而表面的这种波涛汹涌实际上正是这些礁石决定的。我想《中华之盾》在这方面应该说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,一方面做到以情动人,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。能够在完整地运用电视纪实手段充分揭示生活表象的同时,还能够揭示它背后的道理。让我们受到这些故事的冲击之后,还能进一步思索为什么反走私不单纯是一个部门的问题,而是一个全民族应该关注的国计民生的大问题。

周效正(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):我觉得这个片子反映了一种正义、公正。这个认识当然也有一个过程。原来我们讲要平等,后来我们说社会要公平,最近我们又提出来一个目标就是社会要公正。我觉得这个片子反映了这么一种精神,这是电视片、特别是纪实性的电视片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。我们需要精神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,应该有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的精神。在这个片子里面,海关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尊严,如果国家大量的走私,这个国家就丧失了尊严,丧失了这么一种精神,这种危机是很深刻的。我认为危机是有层次的,浅层次的危机是所谓的财政、金融危机,中等层次的危机是所谓的经济危机,那么深层次的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,民族的危机,甚至于是文明的危机。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除了纪实和思辩外,更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,这是我们电视片特别需要表现的。

张辉(《中华之盾》的编导兼摄像):我记得在出发之前,我们也看了以前拍的《中华之门》和《中华之剑》。看完以后,李荃导演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忘掉前两部片子,让这部片子重新开始。他要求画面一定要稳,包括一些现场的镜头,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镜头,一定要尽可能的稳。我感觉拍这种片子好像两只眼都要睁着,因为可能有镜头以外的东西,它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要有意义,更能说明这个片子的主题,就是说要求我们在现场的观察力要非常的强,因为很多事情,有些是能预料到的,有些根本预料不到,这就要求我们脑子要高度运转起来,要有观察捕捉的能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